DSC06717_cr-1.jpg

 

DSC55658_cr-3ps.jpg

小橋、流水、山石、竹籬、勁松、矮房、老者、童子構築成這幅寧靜安祥的鄉居歲月生活寫照圖,溪水緩緩流過竹籬前,繞過岸石激起細微漣漪,童子溪邊煮茶,老者撫琴品茗,時光彷彿停頓駐足在寧靜無擾的畫作裡。對現代人來說,這應該就是退休後心嚮神往的生活吧!

筆筒是文房用品中最重要的成員,不僅是名雕刻家最鍾愛的創作品項,也是文人雅士閒暇之餘細雕琢磨、切磋技藝的案頭雅品。文人小品者或光素筒身以彰顯木質本色,或陰刻簡易詩詞以明其心志;雕刻名家則作工繁複以盡顯其高超技法,或層層疊疊,或千迴百轉,或鏤雕深刻、或精雕細琢,人物山水竹石花木各施不同技法而有其各自不同的風貌,因此是我最喜愛的收藏項目。

本筆筒構圖脫俗、佈局巧妙,兼之技法老練、雕工純熟,其主要刀法是多層次高浮雕並兼及陷地陽文及陰刻,筆筒週身依遠近浮雕景物,遠山近水老松巨石層疊交錯、圍繞筒身,俱皆安置得宜。老者悠然坐於案前,而童子持扇陪侍身後,神色皆作怡然自得狀。

 

DSC55658_cr-3.jpg

矮籬竹門最是精妙傳神,矮籬竹枝短長參差、稀疏有致,竹門斜倚刻工精細、錯落分明,無不唯妙唯肖、逼真寫實。筆筒整體呈現深淺不一、遠近有序且層次分明的浮雕立體圖像。鐫刻者識見不凡、自成格局而能不落於俗套,刀起筆落、揮灑自如,而且氣定神閒、鋒藏神斂。意念直達於刀鋒,不讓前人遺見左右分毫。

高浮雕技法盛行於清初期,而陷地陽文則是清中期乾嘉二代風行的技法。

高檔筆筒大半以黃花梨或紫檀木製成,其木質堅韌、紋理美觀,兼有清淡香氣,可傳世數百年而不壞。本筆筒係以高級檀香木製成,非常罕見,雖歷經二百餘年而餘香猶存,其構圖清爽俐落,下刀遊刃有餘,顯見係名家所為,老者身後巨石上落款松音製可為印證。
 

侯松音,清中期名雕刻家,江蘇嘉定人(今上海市),擅長陰刻與浮雕(陷地陽文),有瑤池歸宴筆筒傳世,主要活動時間約在清乾隆至嘉慶(1736–1820)年間。

筆筒高15公分,長13公分,寬10公分。重846公克。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earhenr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