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 


本小葉紫檀筆筒清雅秀麗、婉約簡樸,具文人神韻氣息,其形制小巧纖細,可盈握把玩,置於几案之上,更添文房風采。


本筆筒因形雕塑,於筒壁天然凹陷風化處以陷地淺刻技法略施刀鑿,即呈現出岩壁嶙峋坳突、荒涼孤絕的美感。岩壁前再以高浮雕、鏤雕等深刻技法精心鐫刻蒼勁老梅一株,其樹身斑駁嶙峋,枝幹連理交錯,孤傲挺立於岩壁之上,點點花苞不畏寒冬風雪,正待迎春綻放。作詩贊曰:『山崖嶙峋自天降,峭壁千仞拔地起,一株老梅孤挺立,幾朵寒梅兀自開』。鐫者自信篤定,全無匠氣桎梏束縛。捨精雕細琢之俗風,從樸實傳神之雅致,多處留白以賞其天然木質,隨形略施雕琢即成文房賞玩佳品。其刀法應屬嘉定,但神韻卻似金陵,下刀帶筆墨情趣,古拙樸實渾然天成。本品歸於名家所製昭然若揭,無論擇材、呈色、刀法、器形、神韻乃至其特殊的風化現象都極盡完美,置於書齋則儒雅雋永、如沐春風。


本品岩壁以陷地淺刻工法表現其層疊坳突;枝幹花苞則施以高浮雕兼鏤雕技法,以顯其屹立風中之姿;而在盛開舒展的花瓣上,則施類似薄地陽文技法,淺浮雕其上的點點花蕊,使其濃淡分明、錯落有致。筒身包漿厚實、光鑑如鏡,證其年代之久遠。色澤呈暗紫黑色而有肅穆古沉之感,牛毛紋細密短小並通體泛油脂寶光,細緻如絲絨綢緞,觸之光滑柔順有溫潤感,近聞之有極淡香味。



 


高浮雕及鏤雕技法盛行於明末清初,但明末重文人風格較為簡潔婉約,不若清初工匠風格之繁工細琢。明末江南地區文風鼎盛仕子輩出,但宦官當道仕途險惡,只能舞文弄墨、隱逸田園、寄情山水。對於方自興起的竹木雕刻藝術更是充滿興趣並且熱衷參與,也深深影響這時期的竹雕發展,所以明末的竹木雕刻總是充滿濃厚的文人氣息,既寫實也寫意,既傳形也傳神。工法流暢自然,作品神韻天成。


明末之後竹木雕刻才分成寫實深刻、精雕細琢的嘉定派,和寫意淺刻、略施刀鑿的金陵派。本筆筒則兼融二者特色,既有嘉定三朱的深刻鏤雕技法,也有金陵濮澄、老桐因形製作、略施刀鑿的淺刻技法,實是不可多得的文房佳品,更是其年代久遠的明證。


本小葉紫檀筆筒形制小巧,作工簡約,筒壁有天然風化蝕洞,底有明式肚臍眼,加上包漿厚實、光鑑如鏡,並且兼容嘉定和金陵二派的刀法特色,這些特徵都符合晚明的雕刻風格。



 


小葉紫檀,是豆科的一屬,學名檀香紫檀。只有小葉紫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紫檀,小葉紫檀為紫檀中的精品,通常也稱為雞血紫檀。小葉紫檀密度較大,棕眼較小,木紋不明顯,多產於熱帶和亞熱帶森林,以印度所產者最優。常言十檀九空,最大的小葉紫檀木直徑僅約二十公分左右,再大就會空心而無法使用,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。色澤紫黑,有的黝黑如漆,幾乎看不出紋理。小葉紫檀木的木花放在白酒中,木花將立即分解成粉紅色,且與酒形成較粘的膠狀物,傾倒時能連成線,這是鑑別小葉紫檀木的有效方法。小葉紫檀木的產地主要在印度,中國的雲南、兩廣等地也有生產。明代大量採伐紫檀木,且將南洋群島的紫檀木採伐殆盡,並分別儲存於北京和廣州。清代所用紫檀木料主要為明代所采,雖然清代也曾由南洋采辦過新料,但大多粗不盈握,節屈不直,這是由於紫檀木生長緩慢,非數百年不能成材。明代采伐過量,清時尚未復生,來源枯竭,這也是紫檀木為世界所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。


本筆筒以最高檔的雞血小葉紫檀精心製成,其色調雖不若黃花梨的華美秀麗,卻更加沉穩肅穆,且泛光如凝脂綢緞,是最上等的木質,只用於製作最名貴的家具和文物飾品。也應是我藏品中木質最佳者。


本筆筒高約10公分,口徑約6.5公分,底徑約5.5公分,無款。


 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earhenr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